德浪河谷之战与直升机作战
在经过了13分钟15秒的飞行之后,美军在X光着陆场登陆,在登陆之前,法尔肯基地的105炮已经对着陆场周围地区进行了清扫,同时担任掩护的直升机用火箭弹和机枪猛烈射击着陆场四周。每架直升机的四座火箭巢里携带48枚85毫米口径的火箭弹,一下子每架直升机就发射掉了24枚。同时每架直升机上的机枪上也向地面猛烈扫射,上午10时48分,美军在“X光”着陆场着陆。
其实美军在还没有降落的时候就已经被越南人发现了,据战后阮友安回忆说:“你们把部队空降在X光’着陆区之时,我就在朱邦山上。我们有一个非常坚固的阵地,和一个很强而且有机动性的指挥小组。我们正严阵以待,我们早已为你们的到来作好了准备,只等着你们来。我们唯一的问题是你们何时来。山上的树木和灌木丛限制了我们的视野,我们看不清直升机降落。但是我们在山顶上设了一个观察哨,他们向我们报告了你们何时空降了部队,何时把部队调动开来。”
美军第一批8架直升机在不到10秒钟的时间内就放下了所有的士兵,随后另8架直升机也达成目标,16架直升机一齐向基地飞去接送剩余的2连的士兵,落地后的士兵在营长摩尔的带领下跑过22米开阔地,越过一条齐腰深、3米宽的干河床,又跑了约65米就进入了灌木丛。待全部隐蔽停当后美军未曾发现一个越军士兵。随后1排向朱邦山方向走了约140米,然后再从那里每个班派3~4名士兵朝各个方向继续前进。这样,1排慢慢地拉出了一个搜索队形,很快抓获了一名在该地区的越军俘虏,该俘虏年龄不大,且没有携带任何武器装备等。经过简单询问,该俘虏说:“(越军在)山上有三个营部队,他们很想杀美国人,但是到现在都未能找到任何美国人。”鉴于此状况,摩尔认为他目前的部队数量过少,现在的第一个任务是保证登陆场,然后等后续部队到达后利用一个连保证登陆场,剩下的部队上山搜索越军部队。
11时20分,第二批16架直升飞机在登陆场降落,这次来的是第2连的剩余人员和1连3排加上由1连连长托尼·纳德尔上尉带领的连指。此时登陆场内的美军人数达到了175人,随后事情按照美国人的预期在有条不紊的发展着,除了一些警戒之外,大部分的美军开始吃午饭。11时40分,1连的一些部队着陆,同时带来了负责空中协调的查理·黑斯廷斯中尉。黑斯廷斯的到来使得美海空军可以每时每刻支援这只小小的地面部队。12时10分,1连的剩余所有部队跟随第三批直升飞机全部到达。现在摩尔手上已经有了两个连的兵力,按照计划他将让后来的1连接替守卫登陆场,2连开始上山进行搜索了。正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忽然就在2连抓获俘虏的地方,枪声响了!
前面我们说过越军其实很早就发现了美军的动向,但是由于视线等原因无法确认美军的具体登陆位置。所以当越军设立的前观发现美军在“X光”着陆的时候越军立刻命令在朱邦山上的部队沿左中右三路向登陆场中的美军发动合围。经过近1个小时的搜索行军越军先头部队和美军的搜索部队遭遇,双方同时向对方开火并且将情况做上报。由于首先和美军遭遇的是越军的33团,该团和美军作战连续失利多少有点畏敌情绪,所以在发现美军后没有利用手上的兵力优势及时包抄美军,而是沿交火线和美军进行对峙。
随着枪声响起摩尔判断此时不是美军发现了越军,而是越军在像美军发起主动进攻,此时美军的生命线只能完全依靠“X光”这一块足球场的登陆场了。对此摩尔及时改变战术,命令1连跟在2连的左侧向山上前进,随后到来的3连来保证登陆场的安全。摩尔后来回忆说:“此时是中午12点15分。如果我们想活下来,我们就必须迅速行动,必须立即离开着陆区,在敌人还没能攻击我们之前主动出击,先发制人。我们只有在密林深处跟敌人开战,才有一线希望坚守住着陆区,让营里其余部队安全着陆。那块足球场一样大的空地现在是我营的生命线和补给线。一旦敌人封锁了我们通向直升机的路,我们将全部死在这一个地区。”5分钟后,2连确定好了作战计划,那就是:1排和2排齐头并进,2排在右边,3排紧随1排作为预备队。武器排用1门81毫米迫击炮和40发炮弹提供火力支援。开始的时候美军的搜索一切顺利,随着不断地推进伤亡开始陆续出现。而正在此时越军的指挥官也发现了美军其实数量并不大,开始派部队向美军2连侧翼进行运动。12点50分,1排正面被越军压制住,同时1排两翼也都和越军接火,其先头的3班更是失去了联络,被越军彻底包围。在1排侧翼的2排发现友军被围困,立刻向1排靠拢同时占领1排右翼的制高点,可是2排很快就被越军利用地形优势说压制,同时越军开始调集迫击炮火力向1排隐藏的地方进行炮击。以此同时作为预备队的3排运动到1排的左侧的时候也已越军发生遭遇并且被压制。
虽然美军被压制,但是美军通过呼叫105火炮的火力打击正面的敌军(从现有资料判断呼叫炮火的是2连连长)。在炮火的掩护下,2排首先驱散了当面的越军,此时2排应该做的是继续向1排靠拢(一开始2排确实是这么做的,并且一直运动到离1排只有45米的地方),但是2排长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那就是追击当面逃散的越军散兵。就像后来2排1班长所言:“他(2排长)作出了糟糕的决定。我们当时一听就知道那是一个糟糕的决定。我们正和连里其余的单位脱离联系。我们该前进到一排的右侧,而事实上我们已离开一排的位置。我们跟所有的人都失去了联系。”在追击的时候,最前面的班和后面拉开了近50米的距离。越南人很快就无影无踪了,但是2排继续沿小路追赶下去。当他们被一条1米多深的小溪挡住去路时,2排跟2连其他单位已经拉开100多米的距离。此时2排长竟然更加冒失的命令自己的部队过了小溪,在通过小溪之后2排四个班组成了环形的防御队形,但是由于周围都是灌木丛使得视野有限。随后,面向朱邦山的两个班首先和越军遭遇了,随后排长赫利克命令一个班沿右翼包抄敌人,并且消灭了越军的一个机枪阵地。但是很快,2排和他们的连长联系,说自己侧翼都被包围,接到无线连长命令他们回到大部队的位置,同时2连向营部求援,要求增派部队协助解救被包围的2排。摩尔在事后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到:“我所设想的最坏的情况出现了—全营部队还没有全部着陆之前就跟敌人全面交火。现在我必须挽救被敌人切断的那个排。我的反应是愤怒地骂了一声:狗屎!”
下午1时32分,美军第四批直升飞机送来了1连的所有剩余人员和3连的连指。摩尔立刻命令1连长纳德尔上尉把人员集中起来,赶快到2连的左边跟他会合。然后借一个排给2连,帮2连赶去救援那个被切断的排。同时摩尔也找到了3连长鲍勃·爱德华。 要求其3连人员一到立刻上山投入战斗。3连长带领士兵来到了着陆场的南端,命令其三个步枪排沿散兵线连的先遣到达人员就在着陆区50~100米处建立起一条仓促的防御线连的其他士兵。此时摩尔也在登陆场正式建立了自己的营指挥部,营指在着陆场上的两个大沙丘之间,很快这里又成了急救站、补给点、战俘收容所、武器装备的集中地和阵亡人员的集中点。此时美军的伤亡以及达到了30人以上,而当面的越军人数还很难具体判断。
平心而论当时美军的状况还算不错,此时摩尔手上已经有了250余名士兵,而越军的投入力量此时差不多有500来人,美军已经巩固了着陆地域的防御,且已经向山头展开了攻击,虽然现在美军有一个排被围困,但是那个排现在成了吸引越南人往美军炮火下前进的磁铁。但是随着局势的发展美军的伤亡数字开始慢慢加大,而且由于其主着陆场在“X光”区域的南侧,那里直升机极易遭到越军的射击。所以摩尔决定在“X光”的东侧设立另一个登陆场,并且将南面的登陆场关闭,同时要求加大火力支援。为了对该地区的各军种火力支援进行协调,随着第四批直升机的到来,美国陆军第7骑兵师第1旅旅长蒂姆·布朗上校也来到了战场上空进行指挥,相对于摩尔要求火力遮断山上敌人的请求,布朗对此加以拒绝,并要求
至此,美军第3连向南面组织了自己的防线连的空缺位置正好有一个干河床,而干河床就是一条天然的防线连准备利用手上的两个排占领了这以天然的防线连进行解救被围困排的行动。就在眼看就要到达干河床的时候,1连和150余名越军遭遇,1连3排尖兵班所有士兵瞬间非死即伤,3排长也被击毙。3排士兵也被四处冲散,好在1排此时已经占领了干河床并且在其中架设好了机枪,3排的剩余士兵退回到干河床并且击退了越军的冲击(越军最近已经冲击到干河床前3米处)。
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时的局势,美军各搜索部队已经被越军击退,同时美军也占领了一些易于防守的地段并且以此作为依托抵抗越军的进攻。
下午2时,又一批空军的A-1攻击机来到了战场上,但是随着一声爆炸声,美国飞机机身后面拖着长长的火舌和浓烟,从降落场上空飞过,然后转头向东,歪歪斜斜地飞了大约3公里后坠毁,坠毁处升起了一团黑色烟雾。飞机刚坠毁,就有二三十个越军奔向飞机。“X光”内的美军此时已经无暇去救同伴了。关于这次坠毁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美方宣称“保罗很可能是被他自己所投下炸弹的碎片击落的。我们当时在同一架飞机的机翼下既悬挂普通炸弹,又挂凝固汽油燃烧弹。这两种炸弹的安全投放高度是不同的,而飞行员冒着敌人的火力执行超低空飞行轰炸任务时难免紧张,很容易按错飞机驾驶舱里的投弹按钮。然而,那次飞机坠毁的确切原因,始终没有官方正式的结论。”而越军坚持认为这架飞机是他们用步兵轻武器火力说击落的。
A-1原型机于1945年1月试飞,但二战已基本结束。由于性能可靠、机体大而有改进于地未被下马。美军新型号命名法开始实施AD-5更名为A-1E,作为全天候攻击机使用,直到A-4服役为止,最后的改型是A-1J。各种A-1共生产了3392架。在越战期间活跃在各个地段主要负责对地支援作战。
就在前方处于胶着状况的时候,越军齐装满员的第66团主力也赶到了战场,第66团的到来使得越军又有了新的攻击力量。66团刚刚从北越调来,虽然他们的火炮还在胡志明小道上进行运输,但是该团齐装满员士气高昂,且非常渴望可以和“传说中”的美军决一死战。在前线负责指挥的阮友安下令手上的部队继续攻击美军以找到美军的薄弱点“我命令第六66的团长罗玉州用他的第7营不停地进攻,不让美国人乘直升机撤退。在第33团的初步进攻中,我们的侦察兵摸清了敌人在哪里。我命令他们继续寻找敌人,并且要他(66团团长)亲自到前线上去,以便他得以控制形势,直接包围美国人”。在阮友安的直接指挥下越军第66团第7营在营长黎先化(Le Tien Hoa)在登陆场的南边找到了缺口。随后越军立即指挥营绕过1连的左翼向着陆区空地包抄过去。包抄上来的越军和美军新到的3连正好撞个正着,双方随即展开了激烈的枪战。与此同时,人民军第66团的第9营对1连继续发动强攻,一步步朝1连左翼和3连右翼之间约35米宽的缺口逼近。美军利用干河床上的两个机枪点作为中心封堵着自己部队的结合部使得越军无法靠近。将近3点钟的时候美军送来了4连,4连一到战场即去支援1连的作战,4连一和越军遭遇即损失了一名中尉,不过好在4连的到来帮助1连稳固住了战线,虽然美军遭到了很大的伤亡,但是好歹站住了脚跟。
到了下午4点钟的时候,摩尔的营已经全部运进了着陆区,新调拨的2营的一个连的增援也已在路上了,大部分伤员已经被撤送到后方或等待运送。此时为了解救被包围的2排摩尔决定发动一次反攻,他要求1连和2连在炮火的掩护下同时像2排所在的地域发动冲击,争取解救出2排。4点20分,两个连的美军从干河床出发解救2排,但是随即遭到了激烈的抵抗,按照1连连长托尼·纳德尔上尉的回忆:“我们前进了约50米就迎头撞上从山上下来的敌人部队。我推测他们准备在我们发动攻击的时间开始他们的进攻。战斗很快就变得很激烈,双方短兵相接。我们好多人受了伤。一排排长怀茵·约翰逊中了弹。至少还有3个班长也中了弹,其中两个班长,一个班长是冲上前去救手下一个战士时的,他不顾一切跑去救人。” 双方随即进行了激烈的肉搏战。在这次解救作战之中2连仅仅向前推进了75米,1连推进了不到100米。1连的3个排长此时非死即伤。而且1连1排冲到了其余两个排的前头,也有了随时被包围的危险,在此形势之下救援活动只能暂停,下午5时40分,美军撤回了出发线连赶到了战场,摩尔将其作为营预备队使用。由于即将天黑,美军没有办法进行空中掩护。摩尔下令各连做好夜间防御。同时命令2营2连的两个排到着陆区的东北边,一个排去增援3连,只留一个排作为营预备队。一天下来,美军1连因伤亡失去了3名军官和31名士兵还剩下2名军官和84名士兵。2连损失1名军官和46名士兵,包括被包围的2排和伤员在内全连还剩4名军官和68名士兵。3连损失最小,只有4人受伤,还剩下5名军官和102名士兵。下午6时50分,美军直升机送来了当天最后一次弹药,无线电和火力协调人员。
晚上10时之后,越军开始像整个防御圈展开了试探性进攻。美军在遭到骚扰的时候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暴露火力点一般都是直接呼叫105火炮进行打击,很少使用步枪和机枪还击。在夜间唯一遭到大规模围攻的是被包围的2排。此时2排已有21人负伤,只剩7人完好。摩尔所能做的就是给2排不断的近距炮火支援。凌晨3时15分越南人对2排发动了夜间顶级规模的一次攻势。美军空中管制官呼叫了最近的空军前来支援。在空中打击的协助下,2排又一次打退了越军的敌人。随后在4时30分越军最后一次小规模的试探进攻之后越军不进行新的行动。
次日(11月15日)早6点20分,摩尔下令各连派出搜索部队去搜寻利用夜幕渗透过来的越军。搜索队前进了不到150米即和越军发生了交火。按照阮友安的战后回忆说:“我们本来计划在凌晨2点钟发动进攻,但是由于空袭,加上我们营的一部分部队迷了路,攻击延后到早晨6点30分。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第66团的第7营。当地武装力量的一支部队H-15主力营也参加了进攻。”越军的主攻方向在美军3连的方向,而且3连各排都派出了巡逻队,和越军遭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并且很快和越军部队纠缠在一起使得空中和炮火支援没办法发挥作用。如果3连被突破了那么2连的背后即将完全暴露,2连背后暴露了那么1连也将很快跟着全部完蛋。
在这种情况下,美军空中管制官查理·黑斯廷斯中尉像总部呼叫:“断箭!!!”这是美军在越南战场上首次使用此暗语。“断箭”的意思即表明美国部队在跟敌人作战,有被击溃的危险。很快,在南越的美军所有作战飞机无论军种都像此地蜂拥赶来。美军飞机之间各相隔300米距离,从2000米高度到10000米高度成台阶状依次等候地面管制员指引目标进行投弹。7时15分,越军沿着3连的阵地向4连也发动了进攻。这样一个时间段摩尔才发现越军的主攻方向在防线的南面和东南面,为了巩固防线连自己的兵力也已是捉襟见肘了,但是1连仍然抽出了2排前往支援3连,在支援路上就损失了四个人,包括代理排长麦克柯,不到一天的时间1连2排排长和副排长就先后阵亡了。虽然有大量的美军飞机前来支援,美军的状况却还在继续恶化。3连两个排已经和越军开始了白刃战,除了一个炮兵前观员和一个无线电员外连指挥部内包括连长爱德华在内也已经全部负伤。
7时45分,3连实际上已经被击垮。越军沿着3连和1连的结合部向1连的侧翼展开了猛攻,同时用重机枪向营指挥部扫射,顿时营指挥部内就有几人倒下,至少一人阵亡。幸亏越军对4连的攻击不算顺利才使得3连虽然损失惨重但是仍然将越军挡在了连指挥的门外。摩尔此时不得不动用他的预备队,也是他唯一的预备队-营属侦察排。他命令拉克斯特罗少尉率领侦察排去反攻三连防线连回合,联手歼灭营迫击炮阵地后面的敌人。同时为了重组一支预备队,摩尔接着命令迈龙·迪杜里克上尉把2营2连的指挥部和该连的一个排从防线上撤下来,重新部署到营指挥所附近的稀疏阵地上作为预备队。上午8时,此次战斗中美军空地协同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问题,由于方位的错误,两架F-100“超佩刀”战斗机将燃烧弹扔到了自己人的头上,幸亏摩尔及时有效地发现:“我放开喉咙对空军的前进空中管制官查理·黑斯廷斯叫道:把那个的叫走!把他叫走!’”。如果第二架飞机也扔下燃烧弹的话美军整个营指挥部包括摩尔本人在内将会全部阵亡。第一架飞机扔下的燃烧弹摧毁了摩尔一个班的工兵并且点燃了一些弹药,所幸扑救及时弹药没发生爆炸。
F-100是美国原北美航空公司(已并入罗克韦尔国际飞机公司)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化的具有超音速平飞能力的喷气式战斗机,也是首种广泛利用钛合金制造的战机,主要作为战斗轰炸机使用。1953年9月开始装备部队。主要型别有:A、C、D、F等。各型共生产2350多架,1959年全部停产。F-100最初是作为接替F-86的高性能超音速战机而设计的,曾在越南战争中执行战斗轰炸任务,是美国空军(USAF)在越战中使用的主要机型之一。
上午11时45分,五团2营的先头部队终于赶到了“X光”着陆区,其2连直接越过着陆区开始补充防线连所有的部队也都抵达了“X光”地区。现在摩尔终于有了足够的部队来完成手上的任务,他把任务按照轻重顺序分为了几类:“最为要紧的是保持最高戒备状态,以防敌人进一步攻击。其次是营救欧内·萨威杰和那个陷入重围的排。第三,我想尽早统计出伤亡人员的名单。最后一件事是我们应该补充子弹、水和C野战口粮。威斯少校已经把他的副补给官鲍比·哈达威中尉派到哈洛威营地的第三伤员医疗救护站,亲自查看陆续到达的伤员,并根据三连的名册逐一核对伤员的姓名。”
以此同时,美军又调动了两个105毫米榴弹炮连,共12门大炮到仅6公里之外的“哥伦布”着陆区。现在已经有4个炮连、24门大炮可以对“X光”地区内的美军进行直接火力支援了。在关岛起飞的18架52也来到了战场上空开始对朱邦山实施为期6天的代号“弧光”打击行动。这是B-52战略轰炸机自诞生以来首次用于对美军地面部队提供战术支援。B-52的到来给越军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第一枚炸弹就落到离阮友安不到500米的地方。这枚炸弹之后B-52像一个梦魇一样一直萦绕在人民军的头顶直到战争结束。
1965年11月B-52F编号70162满载M117炸弹从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起飞参与“弧光”行动最初的任务。执行此任务的是美国空军第7和第320联队。B-52给越南人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上的压力,以至于现在的河内还专门有一个“抗击B-52胜利博物馆”,在展厅前的空地上还放着一个B-52的残骸。越南军事博物馆室外展区的核心部分也是一架被堆砌竖立起来的B-52残骸。
中午过后,美军又开始了对被包围的2排的援救行动。救援行动由新赶到的塔利中校指挥。救援部队由七团1营2连,五团2营1连和五团2营3连组成。三个连的部队按照品字形排开。前面两个连,后面一个连作为预备队。救援部队在下午1时15分展开行动。这次的救援行动没有遇到很大的阻力,到了下午3时,救援部队终于打退了沿途越军的阻击来到了被包围的2排阵地,经过了26个小时战斗的2排此时还有7人幸存。解救被包围的2排回去还有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要把所有阵亡人员的遗体都带回去,为此占用了两个连的大量的兵力。所幸在撤离的途中没有遭到越军的大规模阻击。当塔利中校率领部队回到“X光”地区不到半个小时,大批的直升机来到了着陆区,运来弹药,药品,同时运走阵亡的将士遗体。随同直升机到来的还有7师副师长理查德·诺尔斯准将,诺尔斯告诉摩尔明天拂晓之后将把七团1营的部队及其附属部队全部撤走。现在,摩尔和他的部队只需要再渡过最后一夜就可以回去了。五团2营长塔利在摩尔的营指北面约35米的一个树丛里设立了他的指挥所,负责环形防线的东部和北部,面朝山谷。重要的战斗部队仍然依靠七团的部队进行防守。
这一天结束的时候,第七骑兵团1营的四个战斗连队现在只剩下8名军官和260名士兵。其中仅仅上午3连就阵亡了42人,这中间还包括2名尉官、16名士官、24名士兵。还有20人负伤这中间还包括3连上尉连长、2名尉官、2名士官和15名士兵。
接替3连防线连,为避免夜间越军的攻势2连整个下午都在做工事。2连要求士兵们将射界和观察范围扩大到200米以外;构筑良好的作战工事;重机枪配置在能保证对侧翼发射,并能形成交叉火力;绊索照明弹和反渗透装置一直安装到阵地前面250米以外;每个人装足了子弹,同时安排了子弹补充地点;对所有的无线电进行了反复检查。然后2连长杜里克跟火炮前观员威廉·朗德中尉一道仔细地朝阵地前方试射火力。他把4个炮兵连的24门榴弹炮逐一试射、修正并使之处于随时待命状态。在营指挥所里,摩尔也正进行最后的核查。此时形势对美军来说还算不错,现在美军士气高昂,环形防线得到了加强、弹药和医护用品充足、所有的伤亡人员都已撤送回后方、空中及炮兵的火力支援经过试射已经精确地找到弹着点。黄昏时将开始发射持续的近距离骚扰和截击火力,而且整夜不停。同时未经摩尔允许不得打迫击炮,尤其不准使用照明迫击炮弹。摩尔要迫击炮手们把手上的照明弹节省下来,万一空中支援分队和炮兵打光了照明弹还可以发射照明迫击炮弹照明。
凌晨1时,越军对着陆区西面1营2连的阵地展开了攻击,但是显然这次越军也仅仅是进行了骚扰性射击。在随后的时间内越军基本上没有再进行任何的军事行动。凌晨4时之前,2营2连前的绊索照明弹和反渗透装置被触动了,这些警报装置显示1连3排、2连的1排和3排的前方有不少动静。有些警报装置设在阵地前方300米处,这说明来袭越军很可能正沿着进攻路线分美军士兵终于看见了越军。此刻进攻过来的越军是第66团7营和其增援部队,H-15营担任助攻任务。2连长后来回忆说:“我的左翼和中部两个排受到一个北越营的猛烈攻击。你能够正常的看到那些杂种像波浪一样涌上来,完全是人群组成的波浪。我们用一道钢墙迎接他们。我请求照明,朗德中尉请求4个105毫米榴弹炮连实施直接火力支援。这4个榴弹炮连使用触发和空炸炮弹,给我们连续不断的火力支援,我们的阵地前方有树丛和树叶,使用触发和空炸引信效果最佳。我们也发射了一些白磷炮弹。”4时31分,越军发动了第二次攻击。为了打击越军,位于8公里以外的“法尔肯”着陆区和5公里以外的“哥伦布”着陆区同时向“X光”着陆区开火。
5时03分,越军发动了第三次攻击,此时美军的C-123运输机慢慢的开始不间断的在战场上空空投照明弹。大量的照明弹将战场造成了白昼一样,美军士兵利用工事大量的射杀暴露在外的越军。6时27分,越军开始了最后的猛攻,北越军队排成一条直线像波浪似的从朱邦山上席卷而下。激战仅持续了14分钟,少数北越军队的幸存者停止了进攻,并且沿原进攻路线退回。就这样,最后一夜就这样度过了。7时46分,营预备队侦察排和3连的剩余人员对“X光”地域开始了彻底地巡查。8时10分,阵地上所有的部队单位奉命跟左右两侧翼的单位密切协调,准备向阵地前方推进450米,一边前进,一边搜寻清理,寻找任何己方伤亡人员和敌人的武器。在这个危险而又必要的步骤开始之前耽搁了好长一段时间。检查无线电、补充弹药、跟侧翼单位协调……所有这些都要消耗时间,况且官兵们经过48小时持续紧张和没有睡眠,身心疲惫不堪,反应都迟缓了。上午9时55分美军开始清理战场。上午9时30分左右,罗伯特·麦克代德中校率领的第七骑兵团2营的其余部队开始从东面6公里以外的“哥伦布”着陆区向“X光”着陆区挺进。麦克代德率领着他的营部连,以及2营的3连和4连。第五骑兵团1营的1连也已经交给他指挥。中午前后他们抵达了“X光”地区。
现在已经有两个新到的营可以接替防卫任务了。摩尔的第七骑兵团1营准备撤离登陆场了。中午12时美军开始陆陆续续撤离登陆区。在这样一个时间段越军没有对登陆场地区的美军进行任何的骚扰行动。接近下午3时的时候,1营所有的部队都撤离了德浪河谷。对于1营来说,德浪河谷之战终于结束了。
随同从“X光”着陆区运出的还有缴获的AK-47突击步枪57枝、SKS半自动步枪54枝、SVD17枝,马克沁重机枪4挺、RPG-2型火箭筒5具、82毫米迫击炮2门、9毫米手枪2枝、急救包6个。工兵们销毁了另外100枝步枪和机枪、300多枚手榴弹、7000多发子弹、3箱火箭筒弹,以及150件工兵锹。美军估计越军共损失了1215名士兵。很快摩尔自己就将击毙人数从834减至634,对1215这个估计数字未作改动。1抓获并且运送了6名俘虏。此次作战美军共阵亡79人,伤121人,无人失踪。
对于摩尔来说,战斗已结束了,但是对于第七骑兵团第2营来说苦难才起步。当1营撤离后2营徒步向后方撤退,以躲开B-52对德浪河谷地区的轰炸。2营朝着着陆区北面的“阿尔巴尼”着陆区前进,他们计划将那里作为一个过渡地点接着进行简单休整后继续向下一个地点前进。可是他们不知道,越军已经在这里设立好了一个埋伏圈。战后阮友安说:“我认为11月17日的战斗是整个战役中最重要的。我给我的几个营下达了这样的命令:碰到美国人的时候,最好把你们自己分成若干小组,从各个方向攻打他们的队伍,把他们的队伍分割成许多段。钻进他们的队伍,胁持他们作为人质,这样就可以避开他们的炮火和空袭,以减少伤亡。我们有一些优势,我们从两侧攻打你们的队伍,而且在进攻的时候,我们是以逸待劳。这支部队是我们的预备营,他们在等待时机投入战斗。在这次战役中,还没用过第八营。他们是生力军。”
11月17日下午1时15分,2营和越军遭遇了,由于遭到了伏击,2营很快就被越军8营打倒,经过16个小时艰苦的战斗,2营有155名美军官兵阵亡,另外124名受伤。至此,德浪河谷之战才算真正落下了帷幕。美军在此场战斗中G阵亡234名,负伤245人,总计损失479人,其损失人数已达到了一个作战营的战斗人数了,鉴于美军本身投入的兵力就不大,所以这个损失是相当可观的。
一开始我就说过,这篇文章分为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德浪河谷之战本身,第二部分就是其对空中突击作战的影响了。越南给美国的新战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试验场。而且由于对直升机机降作战的实用性和紧迫性更加强烈,迫使美军不断地在需要-试验-再需要-再试验的循环中逐步走向成熟。
大家都知道,对于直升机突击(也称陆航)作战的运用来说大体上分为几大部分,机降破袭、机降远距离火力袭击、机降夺占、机降突击、机降伏击等种类,其中德浪河谷之战运用最多的是机降突击和机降远距离火力袭击等内容(所谓机降远距离火力袭击是指将具有较远程突击能力的兵器,如火炮等,机降到其对敌目标有效射程之内的附近地区,突然袭击、速打快撤的一种战斗行动方法。美军在法尔肯的炮兵阵地就是这一个原则的运用)。在具体运用中美军发现其机降突击战术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那就是在缺乏重火力地面部队推进的配合下,机降到敌军侧后方的部队是十分脆弱的(美军在战后承认如果一开始越军就倾力攻打着陆场那么对于美军来说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针对在德浪河谷地区作战美军所暴露出来的侦察不足等弊端,美军在随后的作战中对机降地域都加强了航空侦察和机降侦察。航空侦察通常由侦察直升机、攻击直升机的飞行员或随机侦察员独立实施;也可在空军、炮兵、攻击直升机的掩护下进行;或者随同空中战斗行动、地面战斗行动一起进行。在必要时,运输直升机、特殊用途固定翼飞机也可执行航空侦察任务。机降侦察通常由运输直升机和空中机动侦察机专业分队共同实施。可灵活地运用于战场全纵深、战斗全过程,出色地完成多种侦察任务。机降侦察分队可乘机返回,也可在敌占区长时间活动。在以后的机降作战中美军没有再出现孤立部队被敌人分割的现象。
针对直升机机降较为脆弱的特点,在随后的作战运用中美军调整了使用办法。在1965年年底的蓬山机降作战中,美军第一骑兵师的第3旅配合南越第22师,对安老河谷的越人民武装发起直升机机降突击。同时在该战役的第三阶段还使用了1个营加2个空中骑兵连和1个105毫米榴弹炮连对越军进行了机降伏击作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到了68年的溪山战役的时候,美军更是在“飞马”行动中进行了战役规模的大规模机降,使用整个第1骑兵师空降到越军的后方对越军进行突击。同时破袭越军的交通线控制重要高地阻击越军。“飞马”行动美第1骑兵师亡143人,有27架直升机被击毁。
在随后进行的作战中美军更是发明了所谓的“铁锤与铁砧”的战术,那就是让直升机突击部队与装甲部队相结合,利用直升机部队拖住敌军,然后地面部队快速推进将敌人合围消灭。在1970年发动的1号公路战役和1971年进行的9号公路战役中,美军都使用了这一战术,即大规模直升机机降突击与地面装甲部队突击相结合的进攻战役。在此战中美军用直升机运输了南越军队伞兵师第3旅和第1别动团,乘直升机占领班东以北的543、500、590等高地,切断越人民军沿16号公路南下的通道,保障中路的北翼安全。
不过在9号公路作战中直升机脆弱的问题也进一步暴露了出来,乘坐直升机到达战场的南越部队在北越优势兵力的打击之下损失惨重,其中仅仅南越伞3旅的旅部、伞3营和炮兵营一部被全歼,旅长阮文寿成了俘虏。除此之外整个战役更是损失了近500架直升机。这充分说明,仅仅有完善的战术是远远不足的。如果地面部队的进攻支援不力同时地面固守的部队战斗力不行的话那么这种作战样式将是十分冒险的。
抛开南越的作战组织不谈,我们大家可以看出仅仅美军在德浪河谷战斗之后就没有让空中突击师独立遂行过作战任务了(唯一一次独立使用是为了解救美军战俘的“象牙海岸”行动,该行动最终失败,而且该行动属于特种作战范畴,故不在此文讨论之内)。美军空中突击力量的主要任务已经由独立遂行作战转变成了配合主战场作战,并且在使用上不再分散使用。在德浪河谷作战中美军能够说是使用了一种非常愚蠢的添油战术,这种打法不但伤亡巨大,而且很难一下子完成战斗任务。防止了类似于德浪河谷那种添油战术的错误,美军在使用上一般大大加大了规模,整建制的使用。
在部队的战术上也更为灵活,使用了诸如破袭与反破袭、伏击与反伏击、突击与反突击等一系列战术。比如在1970年4月的1号公路伏击作战中美军就成功的运用了伏击战术,消灭300多名越军。
在德浪河谷之战中美军的直升机部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依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在直升机的进入过程中为了躲避越军的轻武器射击一般都将直升机飞在500英尺左右,但是若遇到了12.7等重机枪的扫射那么直升机就要位于3000英尺左右,这样虽然在运送过程中更安全,那么在向地面俯冲机降的时候却会更长时间的暴露在越军火力之下。在这种状况下美军对直升机的进入要求也进行了改进。美军要求,直升机在飞向敌方目标的时候要求以100英尺的高度飞行以躲避敌军,随后在进入前快速跃升至500-600米的高空,随后压机头迅速下降。这个要求也被写进了新型通用直升机的指标之类。
美军还要求在进入前要对着陆区域进行更加密集的轰炸,若能需要调动B-52对着陆区域周边进行清理性轰炸,以此消灭可能有的伏击。在直升机降落前由前导的带有武装的UH-1对着陆区域周边进行清理,如果敌军一开始就还击的话则要求先呼叫炮兵对可能藏敌的地域进行清理。部队在落地后不再360°环形展开,而是快速离开登陆场在周围的灌木丛内隐蔽警戒,在第一批落地的部队中即要有空地协调员与炮兵的前观员,以随时呼叫炮火支援。
值得一提的是在德浪河谷战斗中美军很多直升机飞行员抱怨战场环境过于恶劣,以至于不肯降落而只是降低飞行高度让步兵自己跳下飞机,这样最大的危害是不但会使步兵陷入危险同时无法将伤员运送出战场。为此后来美军规定,在没有指挥员允许的情况下直升机飞行员必须要在战场降落,而且必须要将伤员带上飞机带离战场。
由于在德浪河谷之战中陆军的直升机为地面部队提供了持续的掩护使得美军认识到了陆航对地面的火力支援价值,如何快速有效的展开队形对地面进行支援的研究也快速提上了意识日程。在直升机小队的巡航和展开过程中美军要求其长机两侧45°范围内僚机禁止进入,当进入展开的时候僚机和战机并列成线性飞行。在进入攻击阵位的时候根据战场真实的情况灵活掌握,比如直升机需要快速通过一个山谷地形的时候一般就采用竖向排开快速通过等等。
负责掩护任务的攻击直升机进入战场的示意图。美军将攻击直升机机群编为三个梯队,每个梯队负责一个方向,在运输直升机进入之前负责对其正面进行掩护。当AH-1“眼镜蛇”进入现役后美军还专门研究颁布了武装直升机护卫巡逻队、武装直升机护卫运输直升机的的战术要求规范。这一切都归功于德浪河谷地区作战所吸取的经验教训。
对于地面的部队空军也专门协调了支援办法。由于德浪河谷之战中美军出现了误伤的现象而且造成了较大的伤亡,为此美军修改了支援程序。要求地面上的美军在其集结地域一定要放置对空识别板(“X光”出现误伤之后摩尔才补上这一点)。而且在呼叫近距支援,特别是极近距离的支援的时候的尽量呼叫火炮支援,因为根据坐标火炮的投度要高于空军。为了能对地面进行持续的支援要求空军进一步缩短高度差,在同一空域内尽量安排更多的飞机,以对地面进行不间断的支援。特别是原本用于战略任务的B-52轰炸机也被要求用于执行战术任务。B-52的到来使得对敌人补给线和增援路线的遮断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并且大幅度减少了近距支援空军的损失。
俗话说“预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军事行动来说由是如此。在战斗结束之后美军发现UH-1只能是应景之用,因为UH-1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绝不是战术上所能弥补的。首先该机为单发,战场生存能力和系统冗余能力都堪忧,另外机舱,起落架与油箱都没考虑抗冲击设计,很多UH-1在坠落的时候都油箱破裂起火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而且在越南热带的高湿高温环境中UH-1的发动机功率下降严重。
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新的直升飞机的研制上美军要求飞机的各部分都要进行抗坠毁设计,而且要求采用双发设计。其余的指标还包括:
这些指标催生出了后来著名的UH-60“黑鹰”直升机。现在,UH-60“黑鹰”直升机及其改型已经成了新一代美军空中突击师的首选装备。
对于脆弱的UH-1无法承担的对地打击任务,美军很快就要求研制一种新型的专用武装直升机。其实早在1962年,贝尔公司就慢慢的开始尝试研究一种新型的专用武装直升机他使用了串联式座舱,带有武器挂架的短翼,和机鼻下部的旋转炮塔,已经出具武装直升机的雏形了。在1964年美国陆军的试验中由于觉得太小,动力不足从而没有采用。
德浪河谷的教训显示出了专用武装直升机的迫切性,很快贝尔就将UH-1的传动系统,旋翼系统,T53涡轮轴发动机和早期的原型机相结合,很快就退出了贝尔209型直升机,这就是著名的AH-1“眼镜蛇”武装直升机。
越战结束以后,苏联,欧洲和美国都对于空中突击作战理论进一步进行了完善。在随后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阿富汗和海湾战争等历次战事中各国又分别进行了超过50多次的直升机空中突击作战。在此期间,机降部队或是广泛的在战役、战术纵深内直接配合正面作战,或是远离进攻部队,在战线后方遂行特种作战任务。经过战火的不断洗礼,直升机机降作战内容逐渐完备,成为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作战样式。1968年7月1日,著名的第101空降师更名为“第101空中骑兵师”。到了1974年10月,第101空降师(机动)正式改称为第101空中突击师。现在的101师装备有270架各型作战飞机,新时期的空中骑兵正向他的前辈们一样,跳上飞马,奔向战场。
日前,山西省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席某某上诉案及所涉婚约财产纠纷上诉案的审判长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本案系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审宣判后,鉴于网上存在大量不实信息,法院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事实。
玩具业是美国遭受关税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指出,对中国生产的玩具加征高额关税,意味着曾经物美价廉的玩具将变成“奢侈品”。美国商务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进口了价值177亿美元的玩具,其中75%来自中国。
△美国加州州长纽森(资料图)美国人口和经济规模第一大州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纽森当地时间16日宣布就关税问题起诉特朗普政府。他批评特朗普政府滥用关税政策的行为“违法”,给美国经济导致非常严重混乱和破坏。加州成为全美第一个就关税问题起诉特朗普政府的州。
午睡超过这一段时间,死亡风险增加30%!(极目新闻、央视新闻) #打工人 #健康 #健康科普 #科普 #睡眠
山西订婚案男方母亲回应录音证据:儿子将理解为“强抱”。#媒体精选计划
近日,世贸组织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被问到有关美国和世贸组织关系的问题时,笑谈这是一个“五年来一次”的问题。记者:“(美国)共和党众议员提出动议,要求特朗普政府让美国退出世贸组织,美国现在还在“船上”吗?如果美国退出,世贸组织如何继续运作?
每经记者:赵李南 每经编辑:文多4月17日,一年一度的福耀玻璃(SH600660,股价54.88元,市值1365.43亿元)年度股东大会在福清市召开。公司董事长曹德旺参加了会议,并回答了股东的问题。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编辑小娄2022年12月29日这天,消失在大众视野许久的央视主持人朱军在社交平台上更新了一则内容。